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从数量规模上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中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近40年的经济增长确实称得上是一大奇迹。然而,经济发展并不仅仅包括经济增长的指标,还需要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从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而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人民币(近88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显然,经济增长的背后还包括了中国经济的显著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前后共计有7亿多人脱贫。英国学者阿塔尔·侯赛因曾指出,中国农村上亿人摆脱贫困,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权的巨大成就。
从社会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辉煌成就。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质量上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发展同样可圈可点。在已经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包括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整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思路日趋成熟,逐渐由初始“唯GDP”论的发展思路过渡到可持续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初始,囿于自身发展经济的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早在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曾发表论文批评东亚经济体的“苏联式”粗放型增长模式。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国自身也日益意识到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早在200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新路子”。以碳排放减少为例,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最近十年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将近41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显然,中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升级已经初显成效。(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