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欧阳晓玲的现代农业梦

来源:四川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18-12-21

         □ 刘定春  杨天军               


Image title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彼时,当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怀着一腔热血奔赴城市追梦时,欧阳晓玲却“逆向”而行,从城市来到偏远农村,种植她的现代农业梦。

23年,她坚持用科技和现代经营模式改变农村、改变农业、改变农民,她的梦想成真了:上万亩荒山披上绿衣,贫瘠的土地变成“金山银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变成富裕的农场主,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她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托起了10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

    敢砸“铁饭碗”,机关干部回乡当“农民”!

“如果你试过用脚步丈量一个偏远山区的每一寸土地,了解那里每一户人家的生活状态和经济状况,或许,你就会明白当初我为什么要执意返回农村。”欧阳晓玲说,她的现代农业之梦,并非与生俱来。

“小的时候,我曾发誓,一定要离开农村。”欧阳晓玲说,她家住在华蓥山下,那时农村条件十分艰苦,既吃不饱饭,也穿不暖衣。为了读书,不到10岁,她就开始每天放学后还要田边地坎割草、上山砍柴。

“割一大背草换几毛钱,就这样一点一滴攒钱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贫穷的生活,求学的艰辛,让欧阳晓玲发誓努力读书,一定要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谁曾想到,多年后,剧情反转。欧阳晓玲不但又返回农村,还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实际上,在我返回农村前,有着不少人羡慕的工作。”1978年,欧阳晓玲考上了四川林业学校(今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毕业后,她分配到了重庆市永川县箕山林场从事林业技术工作,之后又被调到永川县土地资源详查办公室工作,成了山区“鲤鱼跃龙门”的样板。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可谓万里挑一。”欧阳晓玲说,她是山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全村、全公社的骄傲。

不光工作让人羡慕,彼时的欧阳晓玲还有着大好前途:那时她虽然年轻,但因为勤奋好学、业绩突出,19岁,她就当上林业局森林保护股股长,20岁出头,她已经是林业工程师,并且提名为副局级后备干部人选。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回农村的想法?”记者问。

“应该是被抽调到永川县土地资源详查办公室工作之后。”欧阳晓玲说,在全县国土资源详查中,她走遍了县里63个乡镇,629个村,4980个生产队。

这一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一村一村走访调研详查土地中,欧阳晓玲看到一片片荒芜的山地,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撂荒严重,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老实巴交地种着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

“很多土地广种薄收,没有技术含量,给他们讲一点新品种和新技术,他们就像听天书一样。”欧阳晓玲不敢相信,都进入80年代了,很多山区的农民连汽车都没见过。

“农村太落后了,农民日子太苦了,得有人带领他们改变这个现状。”欧阳晓玲说,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令她震撼,她萌生了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念头。      

Image title

“但在那个年代,要放弃被称为‘铁饭碗’的工作回到农村,确实需要太大的勇气。”欧阳晓玲说,面对所有人的反对,她不得不把梦想的种子埋在心里。

在永川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欧阳晓玲一边发奋工作,一边进一步学习农林技术,为自己的梦想积蓄力量。她不仅自修完成了北京林学院林学专业全套教材的内容,掌握了育苗、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全套林业技术,还多次到湘、鄂、鲁、陕等省农林科研院所学习果树栽培新技术。

“1992年,机会来了!”欧阳晓玲说,邓小平南方谈话让她鼓起勇气,决定返回农村创一片天地。第二年,她毅然辞掉了机关工作,回到家乡,在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村开始种植她的梦想。

    探路乡村游,昔日月亮坡悄然变脸!

“有女莫嫁月亮坡,山高路险石头多,出门上山就爬坡;进屋一个磨搭钩,出门一个柴背篼!”这是上世纪80年代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村的真实写照。

“月亮坡村贫穷且落后,没想到这里的干部思想却很解放。”欧阳晓玲回忆,1995年,她回月亮坡时,望着一座座荒山秃岭,满腔热血一下子凉了,“一没有土地,二没有资金,仅有一个技术团队,追梦,感觉太难了!”

正当欧阳晓玲打退堂鼓时,她得到了她人生中最大的支持。

“那时村民思想较落后,不愿把土地承包出来。”欧阳晓玲说,月亮坡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胡忠国硬是带着她一家一家地走访、做工作;还让她打欠条,将村委会的1000余亩荒山承租给她搞开发种植黄花梨。

“当时的禄市镇党委书记易铭珅(现任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思想更解放、行动更超前。”欧阳晓玲说,为了改变月亮坡的穷貌,易铭珅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支持她下决心,同时千方百计四处筹资进行坡改梯项目和土壤改良等工程。

“他甚至还和村党支部书记胡忠国一起无数次跑成都找相关部门,争取立项支持。”欧阳晓玲说,她被这样务实的基层干部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下定决心在月亮坡干一番事业。

1996年初,沉寂多年的月亮坡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禄市镇干部、月亮坡村村支“两委”成员、欧阳晓玲一家老小及她的员工们、当地1000余名村民一起在这里大开荒。

抢晴天、战雨天,抗严寒、斗酷暑,奋战一年零三个月,最终让14座荒山彻底变了样。

随后,欧阳晓玲在这里种下了矮化密植早结丰产蜜梨15万株。成为当时川东地区种植规模最大、最规范、基地设施较为完善的千亩蜜梨示范基地。

1997年3月,月亮坡的蜜梨成熟了,产量10万斤。当欧阳晓玲得知当时普通梨子的市场价为1.5-2元钱1公斤时,她权衡比较,决定将自己的蜜梨定价为10元钱1公斤。

“怎样让自己的蜜梨卖出与品质相匹配的价格?”欧阳晓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月亮坡举办品梨节,免费提供2.5万公斤蜜梨让游人和宾客品尝。

这个看似“亏本买卖”的大胆做法,在当年却成功地收获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品梨节活动结束后,剩下的2.5万公斤蜜梨被高价一抢而空,为日后强大的品牌效应奠定了基础。

品梨节的成功举办,让欧阳晓玲找到了不出门卖梨的好方法,也让她萌生了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念头。

Image title

但上世纪90年代末,广安乡村旅游尚未形成,全省、全国的乡村旅游也处于萌芽阶段。怎样打出一张乡村旅游牌,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其实最开始,我只是想在月亮坡果园路道旁种植彩色林和花草。以免冬天梨树叶子掉了,山上看着荒凉。”欧阳晓玲说,思想解放天地宽。

“我想我的果园有花、有果,何不延长产业链,朝着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方向发展呢。”于是,围绕乡村旅游,欧阳晓玲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把华蓥山区特色民俗“滑竿抬幺妹”移到月亮坡上吸引游客,建果蔬气调保鲜库让游客一年四季能吃上蜜梨,建餐饮中心、水上旅店,配套解决吃、住、游的问题……

一步一步,昔日冷清的月亮坡变了,变成了“春天能赏花,秋季能品果,一年四季有看头、有耍头”的旅游地。

据当时的统计数据,2000年最高峰时,月亮坡一天游客量达8000人。而月亮坡,也成为广安最早的一批乡村旅游地。

2005年,月亮坡蜜梨基地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被国家旅游总局、国家农业部联合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首创新机制,托起十万农民致富梦!

月亮坡的成功经验,让欧阳晓玲更加坚定了以现代农业改变农村的想法。

欧阳晓玲乘势迅速扩大梨园规模,连片开发了荒山坡薄地,建成广安蜜梨核心区1万亩,包括广安区、华蓥市、前锋区所属3个乡镇6个村26个合作社。

在基地扩张的同时,欧阳晓玲还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提高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理念、全产业链模式和现代管理手段发展现代农业。

Image title

科学而现代的发展、管理模式,让欧阳晓玲的公司成为集生产、科研、示范、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团,而敢想敢闯敢干的个性,更让欧阳晓玲在全国、全省创造了诸多现代农业改革的广安样本。

“承租返包”便是其中一项。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欧阳晓玲农业基地的扩大,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公司与农民间的合作机制单一,不少农民仍存在“替别人打工”“吃大锅饭”的想法,生产积极性不高。

“现代农业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欧阳晓玲认为,要想农业产业长远发展,必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那个时候,国家在进一步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林地、果园、茶场承包给农民。当时我就在想,我的梨园能不能也实行承包制,让农民当上农场主呢?”想法催生行动,欧阳晓玲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随后在全国首创推出“承租返包,借地还园,合作经营,五五分成”经营机制。Image title

“首先,变农民为工人。”欧阳晓玲介绍,公司先将各家各户零星分散的山坡瘠地集中租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农民在参与开发中,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技术并领取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

“其次,变农民为股东。”欧阳晓玲告诉记者,园区开发见效后,公司又将其分片返回给农民,农民以土地、劳力、生产管护入股,公司以种苗、技术、营销、品牌入股,统一销售,双方合作经营,收益五五分成,结成利益共同体。

“最高层次是变农民为农场主。”欧阳晓玲继续说,能自主经营的农民自愿缴纳风险金或保证金,公司根据农户全家劳力的多少,确定一定面积供其经营,他们向公司缴纳技术指导费和品牌营销费及所经营管理土地的租金。

这种模式让原来纯粹靠传统劳作的农民变成工人、股东、农场主,角色的转换,让收入呈十倍、百倍增长,大大激发了农民共同开发基地的热情。

“当时月亮坡村第一批加入这种模式的邹可芳,从最初承包几亩地,到如今已承包了300多亩地,她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农民,变为现在的农场主,带领了众多亲友、乡亲一起致富,年收入上百万元。”欧阳晓玲自豪地说,2004年,“承租返包”模式还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Image title

如今,在这种模式带动下,10余万农户走上科技致富道路,辐射带动100多万亩土地进行农业产业开发经营。

欧阳晓玲的现代农业梦,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