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来源:人立行亚太人才服务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01-20


 朱庆阳 汪艳彦 毛毓郁


摘要: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国际性朝阳产业,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公共市场健全、规模水平突出、业态体系完备、专业能级领先、国际要素集聚的产业体系。本文通过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全方位反应了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成果。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日趋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行业自律的模式下,围绕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提升上海全球人力资源配置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公共市场健全、规模水平突出、业态体系完备、专业能级领先、国际要素集聚的产业体系,营业收入从2003年的40亿元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5019.71[1]亿元,对上海产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配置、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Image title

  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有独办到多元竞争的发展历程。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早在1994年便围绕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战略。2002年,上海开始执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改革,并建立全国第一家市场化的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现为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6年出台《上海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有效规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同年在浦东先行先试,在全国范围内首批中外合资机构外资可拥有不超过70%的股权;2008年浦东新区创新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为上海引入了一大批优秀国际性人力资源机构;2010年,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揭牌,人社部在《关于同意筹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复函》中明确:“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挥园区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逐步扩大园区的规模和影响。”

2015年,上海自贸区取消外资独资设立人力资源企业的限制,并于2016年落地了全国第一家外资独资企业,大大推动了国际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入上海的步伐。2019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组建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在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自律、市场机构有序发展的“三位一体”的“上海模式”推动下“双轮驱动”,已建立起全国领先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形成在行业经营规模、行业产品体系、行业资本投资、行业国际商圈等层面初具成果和全国领先的服务体系,为上海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实现人力资源集聚配置的功能。

  (一)行业贡献不断增加
  1.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拥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超过5500家,从业人员数超过7万人,产业规模从2003年的40亿元跃升到2020年的5019.71亿元(见图1)。受疫情影响,2020年行业总收入较2019年略有下降,但仍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态势。2019年12月,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东部园在杨浦区揭牌,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Image title

图1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历年营业收入

  2、社会效益日益突出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在社会公益、脱贫攻坚、维稳就业等方面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社会健康发展发挥应有作用。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32家机构积极参与人社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和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场招聘活动,组织线上线下共有2623家次用人单位参与,提供近40000个岗位,4300余人达成初步意向。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积极发布行业倡议、开展行业调研,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据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其会员单位共捐款超过3600万元。长期以来,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先后与云南、贵州、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合作开展扶贫工作,建立了相关公益机构或就业援助机制、培养谋生技能、协助劳务输出、成立公益基金、援建希望小学等。同时,自2004年起开展的“人才服务进校园”公益活动,累计提供近700万个岗位,并对应届毕业生免费开放,超过400万人次学生参与线下招聘会、测评、宣讲会、实习等活动。

  (二)专业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1.服务产品不断完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已形成了包括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咨询、人才派遣、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人力资源软件服务等在内的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从行业细分来看,行业分工日趋细化。横向上,出现了基于服务人群、服务行业细分的人力资源招聘、高级人才寻访等服务产品和服务机构;纵向上,出现了基于服务环节、服务领域细分(如:薪酬计算、灵活用工、员工福利等)的新型业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从业态发展来看,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仍是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受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和规化要求,劳务派遣业态占比逐渐下降,人力资源外包业态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Image title

图2近三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各业态营业收入

2.产业融合不断加强

近年来,受科技化、信息化影响,在推动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业能级提升的同时,正呈现出衍生化、跨界化、融合化发展趋势。人力资源+金融、人力资源+保险、人力资源+健康、人力资源SAAS平台等业态成为行业新兴力量,以“人力资源服务+”理念跨界与各领域最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业态创新、技术革新,正不断丰富新时期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内涵和外延,逐渐从独立产品变为相连接相互支持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生态圈。

  3.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科技赋能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把握机遇,不断研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丰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内涵。一是结合大数据,开发科技化产品,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痛点、个性化制定解决方案;二是结合行业上下游和人才工作生活的内容,开发陪伴人才全方服务产品;三是把握新场景,探索便利化实时化产品内容;四是运用技术实现跨区域联网互动,推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实现。五是围绕重点、热点领域,研发灵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服务产品,合法合规为企业解决灵活用工的痛点和难点;六是根据行业需求、客户需求和员工需求,开发人力资源与财税、健康、房屋租赁等领域相结合的新产品和新模式。

  (三)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行业自律的模式下,国际排名前二十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纷纷入驻上海,其中包括三家“世界五百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德科(Adecco)、万宝盛华(Manpower)、任仕达(Randstad);国际五大战略咨询兼猎头机构——罗盛(Russell Reynolds)、史宾沙(Spencer)、亿康先达(Egon Zehnder)、光辉国际(Korn/Ferry)、海德思哲(Heidrick& Struggles);世界四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世(Mercer)、韦莱惠悦(Willis Towers Watson)、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德勤(Deloitte);各国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瀚纳仕(Hays)、翰德(Hudson)、必胜人力(Kelly Services)、安德普翰(ADP)。同时,国内知名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纷纷落户上海,如国有企业——四达、中智、上海外服等;国内三大网站——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民营企业——天坤国际、蓝海、博尔捷;新型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窝、猎上网、社宝通等,以及人力资源第三方媒体机构——HRoot、第一资源等。此外,上海还吸引了全球最大的人才发展领域协会组织——人才发展协会(ATD)在中国设立第一家办公室。

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驱动下,一大批如上海外服、薪得付、仲望、必博人力、力德人才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正在开展“走出去”的战略,业务范围覆盖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通过跨国收购、绿地投资、基金持有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上海近年来陆续举办首届中国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峰会、中国人力资源技术大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领袖对话会等产业交流活动,为各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了展示、合作机会,也为打造全球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贡献了一己之力。

  (四)规范化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对人员、市场、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化要求逐渐显现,标准化工作逐步在行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牵头,组织行业各方专业力量共同积极探索,发布了《人力资源派遣服务规范》、《人才测评服务规范》、《高级人才寻访服务质量要求和评价方法》、《网络招聘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培训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规范》等上海市地方标准,并以此为依托,牵头编制了《人力资源服务术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规范》国家标准。2017年11月,国内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业团体标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先进性质量要求》正式发布。目前已有595家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贯标行业国家、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有力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落实。

2012年6月,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静安区(原闸北区)开展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2015年2月,“闸北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2020年,经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批准,成立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与2021年的标委会成立大会上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推动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更加系统、完善。

  (五)品牌体系逐步健全

在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以及市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行业品牌体系,在为本土市场和行业机构实际操作过程中树立基础标准及形象标杆同时,也通过品牌效应扩大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每年开展“创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诚信示范机构”活动,发布行业百强排名以及“招聘、培训、咨询”分业态排名榜单。此外,上海市市场监督局等部门定期开展“中小企业品牌”、“上海名牌”、“上海市政府质量奖”、“上海品牌”等评选活动,截至2020年底,共有2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评上海市“中小企业品牌”、23家机构获评“上海名牌”、2家机构(上海外服、中智上海)获评“上海市质量金奖”、2家机构(上海外服、中智上海)获评“上海品牌”第一批认证企业。

此外,协会配合市人社局,展开“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网络作用,为上海全面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020年度共有1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此殊荣。

  (六)行业资本化发展道路不断探索

资本投资活跃度作为行业兴衰的重要指标之一,伴随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摩根士丹利、软银控股、中信资本、联想资本、蚂蚁金服等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投资机构纷纷涉足到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同时,本土代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海外服、中智上海等纷纷成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相关的产业基金,为行业新兴力量、新型产品、新锐机构提供支持。据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统计,协会有近50家会员单位实现各类交易所的挂牌上市,在新兴服务业领域处于较高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能够为上海的产业人才引进、集聚、培养和发展提供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下一阶段,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将继续在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自律,市场机构共同发展的模式下,创新服务产品、搭建行业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推进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共同繁荣。

朱庆阳,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汪艳彦,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毛毓郁,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研究室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服务业。

数据来源: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