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就业扶贫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刘代忠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就业扶贫抓好了,全盘都活了。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广安市人社系统围绕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持续聚焦“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村级公益性岗位开发、“按期测评、以效定绩”测评验收等系列新举措,形成了就业扶贫的“广安做法”并在全省推广运用,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截止2017年底,全市贫困劳动力从建档立卡之初的16万多人减少到5.8万人,助推广安区、前锋区和华蓥市三个“摘帽县”相继通过国省脱贫攻坚验收,就业扶贫效应充分释放。
但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我市就业扶贫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贫困劳动力基础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就业能力不足的基本情况没有明显变化,贫困劳动力就业难与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普遍缺乏技能与培训组织难的矛盾、帮扶标准化与各地差异化需求的矛盾、扶贫工作的高要求与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的矛盾等进一步凸显。深刻认识我市就业扶贫的“三个没有变化”和“四个突出矛盾”,并做到对症施策,是确保我市就业扶贫工作再获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一、贫困劳动力基础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就业能力不足的基本现状没有明显变化,就业扶贫依然任重道远
由于贫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无论是已脱贫还是未脱贫劳动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相应的稳定帮扶,贫困劳动力的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
(一)有就业帮扶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基数没有明显变化。从脱贫状态来看,全市未脱贫的劳动力数量已大幅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扶贫工作的对象也相应减少。根据全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实名制数据统计分析,在已脱贫的劳动力中,从事灵活就业或在家务农的人数近4万人,占已脱贫劳动力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同时,就近转移到产业园区企业就业的,一年内流失率超过30%。这些情况显示,即使是已脱贫劳动力,其就业状态仍不稳固,一旦其岗位转换的空档期过长,就存在失业返贫的可能。同时,按照中央和省上脱贫不脱政策,做好对脱贫群众回头看、回头帮的工作要求,也需要我们在以未脱贫劳动力作为帮扶重点的同时,继续关注已脱贫劳动力的巩固提升工作,确保其在就业岗位上稳得住、留得下,通过稳定就业实现长效脱贫。
(二)贫困劳动力分布点多面广的基本形势没有明显变化。我市六个区(市、县)全域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特困区域,广安区、前锋区和华蓥市虽然已脱贫摘帽,但仍然有许多的贫困村未摘帽和大量的贫困劳动力未脱贫,岳池、武胜和邻水三个未摘帽县则更为明显。以贫困村为例,全市820个贫困村,2016年脱贫摘帽145个,2017年则达到266个,而余下400多个贫困村则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全部摘帽,单从年度摘帽贫困村任务而言,全市就业扶贫的重点帮扶范围不仅不会逐年缩小,反而会逐年增大,且余下的都是贫困程度相对较深、位置较为偏远、脱贫难度较大的村落。同时,我市还有40%左右的贫困劳动力散落分布在大量的非贫困村,也需要针对性的给予帮扶。在就业扶贫任务逐年加重的情况下,我们所要帮扶的贫困劳动力,其分布范围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扩大,点多面广的形势更加明显。
(三)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的总体情况没有明显变化。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和缺乏一技之长是贫困家庭劳动者的普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14.5万人,占到全部贫困劳动力的87%,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更是近7万人,占到全部贫困劳动力的42%;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一定职业技能的贫困劳动力占比不到10%,且基本没有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然近几年人社等部门组织了大量的免费扶贫培训和人岗对接服务活动,但受限于贫困劳动力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群体数量较大等因素,贫困劳动力技能缺乏、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以转移就业数据为例,截止2017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已经达到81.7%,但同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则刚刚超过70%。
二、四个突出矛盾随着就业扶贫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凸显,亟待有效破解
随着近两年贫困劳动力中可以转移就业的基本已实现转移,有培训需求的基本都接受了培训,我市就业扶贫工作重点已转移到深度贫困劳动力这一群体,在这一新形势下,就业扶贫中人岗适配、培训组织等四个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一)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难与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已从两年前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但从全市来看,仍有近4万贫困劳动力处于灵活就业或在家务农状态,这其中一部分是因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实现转移就业,另外一部分则是有稳定就业愿望,但由于就业能力不足、缺技能等导致无法转移到企业稳定就业。与此同时,我市企业人力资源未得到满足的现状长期存在,截止2017年底,全市纳入园区用工监测的75家样本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9万个,而同期在岗人数仅有1.67万个,岗位空缺率达12%,在市内华蓥电子信息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一些企业常年存在招工难的情况。一边是相当数量的贫困劳动力没有能够实现转移就业,另一边则是大量的就业岗位空缺,如何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是新形势下稳定和扩大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克服的难关。
(二)贫困劳动力普遍缺乏技能与扶贫培训组织难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针对贫困劳动力普遍缺乏职业技能的问题,我市人社系统将扶贫培训作为就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几年积极开展了大量免费扶贫培训,仅2016年以来,全市就已实施扶贫培训达2.53万人次,远超省市下达的扶贫培训目标任务。但对比贫困劳动力的总量,其总体参训率还不到20%,未能改变贫困劳动力缺乏职业能力的基本形势,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势在必行。而另一方面,组织贫困劳动力参训也日渐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大部分贫困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让其离岗或返乡参训缺乏现实操作性,而留在农村的贫困劳动力虽然有参训时间,但这部分群体以妇老弱病残居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需求不强,参训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上通过近两年的培训动员,本地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实际已基本参加了扶贫技能培训,预计今后的扶贫培训组织将更加困难。
(三)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与就业扶贫标准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市6个区(市、县)贫困劳动力情况既有共同特征、更有区域差异,不同贫困劳动力致贫原因不尽相同,当前贫困状态也不一样,所需要的帮扶举措就大不相同。如华蓥市,按照省市部署该市在2016年“摘帽”的基础上,2017年该市所有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相比全省2020年的计划提前了3年,成为我市首个全面脱贫县(市),巩固提效是其主要任务;而在岳池、邻水等计划2018年度摘帽贫困县,目前单个县未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数量仍在1万人以上,其贫困程度更深,致贫原因、当前所处环境及所需帮扶举措也更为复杂。在全市就业扶贫一盘棋的工作要求下,我们既希望通过就业扶贫的标准化推进来提升帮扶成效,但又面临不同区县、不同镇村乃至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处理好这对矛盾,是确保就业扶贫真正见效的重要保证。
(四)就业扶贫工作量大面宽与基层就业力量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就业扶贫是省市22个扶贫专项计划之一,同时作为“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一批”被列入“五个一批”之首,在整个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从前期就业扶贫工作推进来看,基层就业力量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就业扶贫落实落地的明显阻碍。以我市承担就业扶贫工作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例,市本级以及各区(市、县)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配备都仅在10人左右,前锋区甚至仅有4人;处于脱贫攻坚基层一线的镇、村两级就业力量配备则更为薄弱,部分乡镇劳动保障站所专兼职工作人员仅有1人,村一级则基本由三职干部代为开展。一方面是就业扶贫工作所面对的大量贫困劳动力及多样化的帮扶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级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特别是基层平台薄弱的人员配备,这一矛盾导致许多就业扶贫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无法落地,许多就业帮扶举措无法真正在贫困劳动力身上落实。
三、三大历史机遇为我市就业扶贫工作赋能
虽然当前就业扶贫工作存在诸多挑战,但结合脱贫攻坚战役总体部署和我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我市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也同样面临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
(一)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的加速推进。近年来,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加速状态,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国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优惠政策,加上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使得广安在这一轮东西部产业发展浪潮中已占得先机。以广安深圳产业园、天津广安高新示范产业园、中关村枣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项目相继落户广安,随着园区入驻企业的相继投产,其已经开始在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方面发挥效益。今后依托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全市就业岗位容量将会显著增加,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将有更多空间。
(二)地方性新兴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主动开展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广安市已形成了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六大百亿新兴产业,同时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六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产业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广安本地就业岗位的行业分布,创造了以往广安没有的就业岗位。同时,这些新兴产业相对广安以往建材、煤炭、电力等传统支柱行业,具有就业岗位容量更大、吸纳劳动者范围更广、各类别劳动力适配性更强的特点。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装配环节多为普通用工,无特殊技能的贫困劳动力经过一定培训也可上岗,电子商务进农村则直接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岗位,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大扶贫背景下农村岗位迅速增加。在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下,各地地方党委政府立足建立稳固脱贫的长效机制,在各个贫困村都布局了产业项目,同时还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特点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部分农民工、企业家也积极返乡创业,以往农村不曾出现的新经济新产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本地也相应产生了一批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具有用工灵活、上岗便捷等独有特征,可以让农村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村实现就业增收,这无疑为我们帮扶那些难以转移到城市及产业园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
四、就业扶贫再出发,五个关键性举措破解难题提实效
面对脱贫范围更广、任务更重的新形势新情况,就业扶贫要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效,就必须针对问题对症施策,抓住机遇创新推进,用新思维、新举措推动就业扶贫实现提效增质。
(一)善用试点思维,打造就业扶贫示范体系,建一个点破一个局。就业扶贫工作量大面宽,既要照顾差异,又要保证成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从中探索总结经验并予以推广,将会是解决工作力量不足、地方差异明显等矛盾的有效举措。2017年以来,我市立足全市摘帽村增加近一倍,计划脱贫劳动力分布更广、贫困程度更深的实际,大力开展“5个10”示范建设工程( 打造10个就业扶贫示范村、建设10个就业扶贫示范镇、组织10个扶贫专班、培育10个就业扶贫基地、建成10个就业扶贫车间),通过五类就业扶贫示范平台建设,建立起从村镇就业扶贫平台,到扶贫培训转接、企业吸纳就业的完整推进体系,为区域内就业扶贫推进提供典型示范,有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量大面宽难以兼顾的矛盾,就业扶贫成效得到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各地已建设各类就业扶贫示范点75个,仅就业扶贫示范村一项,各区(市、县)就建设达21个,每个区(市、县)都建成了五位一体的就业扶贫示范推进体系,并因地制宜进行推广运用。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示范点建设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就业扶贫成效整体跃升。
(二)树立创新思维,拓宽转移就业增长空间,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在劳务输出规模已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背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构建新渠道、拓展新空间。一是努力巩固与外地现有劳务输出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合作,并借助渝广、津广、深广合作契机,积极与当地搭建信息对接平台,精准对接各地劳务需求,持续稳定和扩大劳务输出转移规模。二是针对有转移就业愿望但因照顾家庭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展本地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充分挖掘市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就业岗位,并组织企业积极开展招聘进村、送岗入户活动,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三是努力开展农村本地就业岗位挖潜,借助工业下乡、电商下乡等产业发展新浪潮,我们积极推动车间进村、送岗到人,大力发展车间+贫困村、农村电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结对就业帮扶模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农村本地转移。目前我们的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纳入年度脱贫计划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达13232人,转移率提高至75.6%。
(三)强化保底思维,做实重点群体兜底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把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兜底帮扶作为实现“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关键因素抓好抓实,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性岗位运行管理机制,同时统筹做好已脱贫人员岗位退出和计划脱贫村岗位开发工作,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以过硬举措确保兜底帮扶到位。我市除在每年度计划摘帽贫困村开发不少于5个公益性岗位外,同时对已脱贫人员根据情况设置一年脱贫巩固期,确保上岗人员不因退出岗位返贫,持续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根据上述原则,我市年初对已脱贫和计划今年脱贫摘帽村情况进行了再核实、再梳理,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新一轮村级公益性岗位开发及上岗工作。截止目前,全市设置村级公益岗位5200余个,上岗人数达4953人,发放岗位补贴1400余万元,其中年度计划脱贫摘帽村贫困劳动力上岗1853人,平均每个村上岗达6人以上。
(四)用好分类思维,因人因地培训提升实效,增强技能拔除穷根。围绕破解扶贫培训人员组织、成效提升等难点,努力从需求掌控、组织形式、就培转接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做实做细扶贫培训工作。技能培训方面,主动结合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和主导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强化培训针对性和目的性,有效提高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率。对已在园区企业等实现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积极组织开展在岗技能提升等培训,提升其稳定就业能力。同时,主动对接各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实用技术培训机制,立足精准分析农贫劳动力农业生产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需求,协调整合农口、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主动开展上门培训,实现精准扶贫对象家门口便捷参训,培训内容有用有效。仅2017年,各地已组织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6900多人,其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700余人。
(五)树牢大局思维,产业就业统筹联动推进,整体布局保证长效。就业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与产业扶贫等其他专项扶贫的联动工程。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就业扶贫联动推进理念,主动对接全市六大百亿新兴产业和六大新兴先导服务业产业布局,提早介入开展扶贫培训、人岗对接和跟踪服务,落实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奖补政策,并精心选择典型代表企业培育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全力构建产业稳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同时,依托部分城镇村社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集中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成功企业家、高校毕业生等创业主体到贫困地区创业,实现产业就业整体联动,区域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依托电子信息加工、医药生产等新兴主导产业企业建设就业扶贫基地1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30多人;农村地区则涌现了“布衣农业”、筑梦合作社等一批返乡创业优质项目,在带动形成扶贫产业的同时,贫困劳动力不仅可以通过在产业基地通过劳务打工增收,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租金分红等方式参与创业实现脱贫,让贫困户成为有“薪金、股金、租金”的三金农民。
五、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精准”作为核心要求,方能确保就业扶贫举措真正对症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中央和省市有关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明确了工作总体方向,但具体到一个地市、一个县、一个村和具体的贫困劳动力,其贫困原因、贫困表现和帮扶需求则是千差万别。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精准施策,这是没有“套路”可言,也没有现成路径可循的。广安之前在就业扶贫工作上的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以及今年以来面对新形势下的成效再提升,都是在精准分析广安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需求基础上,制定和形成了符合当前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的帮扶举措,从而确保了就业扶贫的精准实施。只有做到精准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二)把“精细”作为基本要求,方能确保就业扶贫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扶贫攻坚既是举国大工程,也是精细绣花活。政策制定好了,帮扶措施有了,怎么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又是一道难关。中央和省上政策含金量高,但必须以百姓需要和接受的方式实施才能得到老百姓认可,如果空喊口号、好大喜功、盲目蛮干,或者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不仅效果得不到保障,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会大大降低。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在精细上下功夫,不只让政策制定更精准,政策落实的举措和方式也要更精细。如针对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的兜底帮扶问题,我们统筹做好已脱贫人员的巩固提升和未脱贫人员的重点促进,分类实施精细化帮扶,使政策发挥出了更好的效果,老百姓也有了更强的获得感。
(三)把“精心”作为本能要求,方能确保就业扶贫推进真正用心用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以唯此为大的决心强力推进,而扶贫工作真正要落地见效,必须落脚到具体推动工作的就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身上。在开展就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广安市处在扶贫一线的就业人克服工作量大面宽、人力严重不足等诸多困难,带着对老百姓的真实感情去干工作、谋举措,在推动就业扶贫的具体过程中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举措,最终推动就业帮扶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也得到老百姓的肯定和拥护。实践证明,人始终是决定就业扶贫成效的最关键因素,今后的就业扶贫工作,也必须有广大就业战线干部职工的精心投入,实施真扶贫、扶真贫,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有最大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