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活用工现状与成熟度》调研项目由盖雅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联合发起,历经两个多月,571家企业、431位劳动者、30余位专家参与了调研,现已完成近3万字的报告撰写。
12月18日,在「以热爱,探前路——2020狮山人力资源论坛」上,《2020中国灵活用工现状与成熟度报告》正式发布,盖雅工场联合创始人兼CEO章新波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下为报告发布全文:
年初开始,无论甲方企业、还是服务商都被一个词触发了神经,即灵活用工。被炒得火热的灵活用工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通过调研,能让我们理解两件事情:
1. 灵活用工目前处于什么状态?
2. 灵活用工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基于这份报告,和大家分享我们对灵活用工的一些认知。
01/
混乱前行中的灵活用工
谈起灵活用工,不可避免要谈到零工经济,广义上,零工经济也属于灵活用工的一种。零工经济源于海外,其中有一家著名的公司Uber,它们这两年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从2018年开始,在零工经济非常发达的区域,美国加州,Uber的市场容量基本达到15%。这样的情况下,加州政府仍无法判断,Uber等平台的司机究竟属于合同工还是独立承包商?加州政府进而开展了ABC测试,想要通过三个问题判断平台司机的角色。
在ABC测试下,平台司机被认定为是Uber公司的员工。这对平台经济是致命性打击,意味着平台要为司机缴纳社保和工伤保险。
2019年,加州政府要将测试上升为法律,通过AB5法案认定零工的身份是员工还是独立承包商。对此,Uber等平台用罢工表示抗议。
最终在今年11月份,Prop22公投认定平台司机不属于员工,而是独立承包商。
暂且,零工经济在美国加州取得了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对灵活用工都充满了疑问,从业者怎么看?政府怎么看?行业怎么看?站在不同角度可能都不一样。
02/
灵活用工的概念与边界
目前市场上对灵活用工的定义,也无统一标准,有从劳动保障的维度进行定义,有的从用工方式去定义,也有从“灵活”的维度去定义。
但灵活用工本身是从企业的角度衍生而出的概念,能不能换个维度讨论它?本次调研,我们希望从企业的角度去定义灵活用工,从企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去研究灵活用工。
我们对灵活用工的定义是:雇主基于工作本身的灵活性特征,管理难题或成本控制等因素,选择与员工建立非标准雇佣关系的用工模式。
这个概念涉及两个方面:
从企业的出发点来看,企业是开始走向精益化,越来越成熟,任务和工作可以碎片化分割,交由灵活用工机构来处理?还是只是为了解决管理症结或控制成本?
从灵活用工自身的属性来看,它是一种非标准的雇佣关系,传统的雇佣关系被打破,用工方和劳动者可能是一种合作关系,工作地点、工作时间、薪酬结算方式等也与传统雇佣模式不一致。
03/
为什么需要灵活用工?
对于企业有两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是当前的管理症结:现在这个时间,大多数公司已经开始做明年的战略,那么对HR来讲,开春后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招聘,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招到更合适的人,灵活用工是一个好的选择。其次是任务化带来的长期降本增效,越来越多的工作会从岗位的向任务的形式转变,为什么企业人才要覆盖全部的任务和人才,有没有第三方来覆盖某一领域的人才和任务?
目前一些企业的很多任务已经开始颗粒化,软件项目、编辑工作、翻译工作都可以分割交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处理,最后进行整合。
对于劳动者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是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标准化就业机会,每家企业岗位的标准无法完全对标,劳动者需求与岗位需求也是不对称的;其次从劳动者个人长期期许的角度看,他们的认知不断升级,社会财富不断变化,他们想与企业自由组合的心态也趋于常态化。
从调研中,我们也看见劳动者也在发生变化,之前灵活就业的人群中,劳务派遣的比重最大,而当前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开始转向专业顾问和自由职业者。对于选择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报酬也不是首要动机,时间和地点灵活反而是更靠前的诉求。
但目前我们在探讨灵活用工时,会把很多种形式的用工方式,都归纳为灵活用工,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我们希望能对当前混乱无序的灵活用工形式进行归纳,从而让灵活用工的发展方向被更加清晰科学地呈现。
首先,从企业引入灵活用工的出发点看。企业引入灵活用工有两个驱动因素:一种是纯粹的任务驱动型的,这种灵活用工完全是因为工作性质上的可切割、高精度化,导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内部用工管理平台等将任务切分成更细化的工作碎片,从而非常方便实现灵活用工;另外一种是管理驱动型,这种灵活用工的工作并非理想的可切割型,企业因为成本控制、招人难等管理因素,而有动力通过灵活用工的模式来减少管理难度。
那么,企业是强管理还是可以变得任务化?从企业对“灵活”的根本诉求出发来看,企业未来灵活用工将逐渐从管理驱动向任务驱动发展。
其次,从企业对劳动者的管理模式看。企业引入灵活用工后,对劳动者的管理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灵活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劳动者感受到的是灵活用工的真正要义,即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和灵活;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整合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所谓的灵活用工实际被整合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中,劳动者的时间和地点自由有限,与企业绑定相对较深。
那么,从劳动者对“灵活”的诉求与渴望来讲,未来灵活用工模式下,企业对灵活用工岗位人员的管理一定是趋于灵活化的,而不是仅仅将其整合到现有的管理之中。
工作本身来看,是强化岗位管理,还是可以把这些岗位任务化?对劳动者的管理看,是对劳动者强管控,还是可以非常灵活地将任务交给每一个个体?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疑问和一个判断。疑问是劳务派遣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看到国家对此的政策限制也越来越明显。判断是符合“任务驱动-灵活管理”的“双灵活”的灵活用工,才是符合未来方向的灵活用工。
04/
中国灵活用工的成熟度仅35.6分
目前灵活用工热度很高,但我们的结论却说成熟度很低。究竟多低?目前市场没有一个准确的值。
本次调研我们通过一个模型,得出目前灵活用工的成熟度水平:满分100分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灵活用工的成熟度水平为35.6分。这个分数是如何得出的?
它与三个要素、一个系数相关。三个要素分别是企业准备度、劳动者个人准备度,以及服务商准备度,中间关键影响系数是合规性系数。通过三个维度和一个系数来评估灵活用工整体成熟度的变化。从具体得分情况看,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准备度相对较高,超过70分,灵活用工服务商刚刚及格,为60分。
合规性是灵活用工发展的最大短板,0.54分,它让整体得分大打折扣。但深入分析,影响灵活用工成熟度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灵活用工模式离“双灵活”还存在很大距离,劳务派遣目前在灵活用工模式中仍占据很大比例,超过60%。如何跨越这个阶段?
我们认为几个因素至关重要:
技术和人在最前面,其中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它使任务能够颗粒化切割,并突破有形空间进行协作和管理;人是核心牵引力,我们看到人更加追求自主,藐视权威,对人生成功的定义更加多元。人的意愿,牵引着灵活用工向前发展。
服务商和用工方在中间:服务商我们称它是“最积极的机会捕捉者”,它们对捕捉技术变革和人的发展所产生的机会最为积极,也在牵引和满足着企业的需求。用工企业我们称作为“天然积极的实践者”,企业天然追逐降本增效,这使其能够紧随技术变革、人性需求,顺应服务商,向“最利己”的用工模式进化。
政府在最后:它通常是在技术、人、企业交织作用发生后,灵活用工的生机和矛盾同时呈现了,才会通过政策和法规进行平衡和牵引。
05/
灵活用工要走远,我们该怎么做?
今年有篇很火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从人性角度,这是个很纠结的状况。但抛开人性维度,从管理角度思考,它其实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中国从事外卖小哥灵活用工人数接近一千万,这一千万人被什么东西指派?确实是被算法所指派的。效率怎样?效率非常高。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结果怎样?结果非常的好。单一工作集中标准化以后产生巨大的效能,突破了原来靠人工指令跑腿的劣势。
在我们的传统企业中,是否也存在符合“任务驱动”的工作?我们能否通过技术将这些工作剥离成类似的任务?假设外卖运营算法100分,我们可以做到50分,甚至30分,都有可能比现在的10分要好,这就在于如何把传统行业的各种岗位进行更颗粒化细分,能够实现双灵活的状态。这需要企业自己努力,也需要整个产业的努力。
如何将这种模式在传统企业实现规模化呢?我认为企业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岗位转变为任务。企业里的有很多岗位可以任务化,当然不可避免有些岗位的确没办法转为任务,或者没法100%转为任务,但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第二,雇佣关系变成合作关系。这已经逐渐普遍化了,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因为组织结构在变化,一个自由职业者可以同时服务多家企业。
第三,单一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在与盖雅工场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已经在一起思考能不能让员工个体服于更多门店,甚至跨门店服务?疫情期间盒马的共享用工很受关注,最近有两类客户也在向我们提同样的需求,一个是五星级酒店,另一个是汽车4S点店,两家客户相邻,那么他们能不能将基础电工、维修工等这些工作二合 一,实现跨产业联合,共享这些员工呢?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服务业,很多制造业也有淡旺季,他们能不能与周边产业园形成共享?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平台,来支撑企业的灵活用工。我们的盖雅工夫就是这样的平台。
同时,在目前灵活用工“混乱前行”的阶段,企业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准备?我给出一些框架性建议,供企业参考。
塑造更加敏捷开放的组织。敏捷开放涉及到很多层面,组织结构看,科层制组织终结也好、管理终结也罢,组织最终需要思考的还是如何进化成更高效的组织;文化层面看,随着新生代的兴起,95后、00后员工加入,这些人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用什么样的价值观驱动都会不一样;流程看,企业是用军队流程、学校流程、家庭流程,还是公司流程管理,不同的流程机制会导致效率完全不同;同时,对于领导者而言,其角色将会从指令式向服务式转变,领导力也需要从管控向合作方向推进。
合规性是灵活用工目前发展的重要短板,也是未来企业灵活用工发展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个体、行业在操作灵活用工时,在合规性层面很多是在“裸奔”,我称之为“阿喀琉斯之踵”。
岗位重塑。任务颗粒化的本质实际上还是要对人进行分类,1984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弹性企业的模型,他把人分成三类——边缘人力、核心人力和外部人力。
边缘人力可有可无,未来这个比重会变的越来越大,因为边缘人力一定会被AI人工智能所替代,人工智能所替代的范围现在变的越来越大。外部人力会转嫁到灵活用工。对企业来说,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核心人力,如奋斗者、工作的设计者或与客户连接的情感者,这些是人力资源部门核心关注的主体。
与外部共探灵活用工。灵活用工模式下,人才为我所有逐渐变成人才为我所用,企业应该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如果有人才基础或创新能力,可以与外部服务机构合作共探灵活用工,实现人才共享。
提前布局数字化。灵活用工模式下,我相信最后大多数企业将成为科技化、数字化主导的公司,这已经无法避免,因为个体在被数字化所主导。
盖雅工场一直在提人力资源或劳动力管理的灵魂三问——需要多少人?实际来了多少人?这些人到底干得怎么样?
未来在灵活用工模式下,岗位被换算为任务,人被换算为时间,我们也对灵魂三问进行了升级——需要多少时间?实际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用得怎么样?但大多数企业目前连第一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都很难回答,因为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数字化的支撑。
最后,对灵活用工服务商,怎样找到自己的领域深入发展?是位于灵活用工服务的前端,还是后端?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还是专注于共享式的服务?在哪个方面实现灵活用工的创新?这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我相信随着技术的演化、随着我们的努力推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双灵活”灵活用工的比例也会不断拉伸:组织可以更加敏捷高效;劳动者可以选择更灵活的就业状态、更灵活的工作地点、更高的报酬,获得自由与幸福;服务商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定位,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的灵活用工画卷中,每一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