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来源:四川省人社厅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30

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

现将《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印送你们,请细化务实举措,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任务部署落地见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牵头抓总,指导成德眉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履行好推动示范区建设的主体责任。教育厅要对口指导成德眉资教育局做好示范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相关工作。其他有关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责、积极配合,在招商引资、项目配套、要素保障、产业创新、财税支持、企业帮扶等方面,强化工作合力。成德眉资四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本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统筹规划衔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政策配套等相关工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9月11日


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打造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是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一干多支”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的重要举措。成德眉资四市总面积近3.53万平方公里,2019年GDP总量2.15万亿元,常住人口近2600万,其中劳动力总量1715.65万、人才总量599万,是我省经济最活跃、产业最发达、人力资源最丰富、地位最重要的区域。建好示范区,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人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领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确保示范区建设高标准起步、高水平推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国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及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等重大机遇,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工程,围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速增量、做大做强,辩证处理四市各自发展与协同发展关系,以推动区域、产业、服务、资源协同发展为重点,以强主体、建园区、创品牌、优业态、聚人才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聚力打造辐射范围广、产业规模大、服务供给优、溢出效益好的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高地,促进区域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开发、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市场主导。推动更大力度改革,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等创新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服务“稳就业”“保就业”重要作用。

——干支联动、示范辐射。以成都带动德阳、眉山、资阳协同发展,实现人力资源产业区域共兴,辐射引领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进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更大范围内激发规模效应。

——错位互补、合作共赢。立足四市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突出区域功能定位,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实现共建共用共享共赢。

——人产融合、精准匹配。对接示范区内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强化需求拉动,优化高品质服务供给,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整个示范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本走出疫情影响、重回正轨,力争年末产业总营收达1430亿元左右。到2022年,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示范引领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区域产业规模加速扩大,供给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产业、企业、就业效应更加凸显,力争年末产业总营收达1730亿元左右,每年促进30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或流动,引育中高端人才10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突出区域功能定位,按照“一核三地”的空间格局,统筹成德眉资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形成中西部乃至国内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重要区域之一。

——支持成都市创建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核心城市。全力打造中西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供给、研发和开放中心。强化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三区”整体联动,争创国家级示范园区。招引、集聚国内外知名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支持市内领军骨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总部经济,力争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1000家左右。支持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统筹市内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建设发展,重点推动成都技师学院迁址新建,提升办学规模水平,力争2022年招生规模达7万人(其中技工院校3万人)。依托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省内人力资源产业研发创新策源地,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从传统业态向人才寻访、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等中高端业态延展升级。加快发展灵活用工、线上培训、信息化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应用力度。搭建更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交流平台。

——支持德阳市成为装备制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地。加快推动四川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扩容升级,支持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培育、支持力度,力争2022年达100家左右。统筹推进市内职业院校发展,力争2022年招生规模达3.8万人(其中技工院校1500人)。支持职业院校与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形成较完备的装备制造技能人才专业群。强化政策支持,引进一批知名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专家人才智力,创建一批装备制造特色实训基地,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培训基地、培训导师库、培训项目库建设,积极推进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评价、使用体系。打造“德阳技工”“川妹子乘务”等技能人才品牌。建好省级劳务培训基地,打造“中江月嫂”“绵竹年画画师”等劳务培训品牌。支持德阳广汉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什邡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做优做强。

——支持眉山市成为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供给的重要承载地。持续提升市人才交流中心等公共人力资源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开放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重点从成都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市内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能级,力争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达50家左右。与成都合作共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或专业性市场。支持市内职业院校做优做强,力争2022年招生规模达3.5万人(其中技工院校1500人)。在高端智能装备、信息产业、新材料、健康产业、农牧业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创新团队。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分配为导向的人才政策,培育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培养、集聚、流动、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各环节人才自由流动。设立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加快推动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彭山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建设发展。建好市内省级劳务培训基地。对接“东坡泡菜”“丹棱桔橙”“青神竹编”等实用人才需求打造特色劳务培训品牌。

——支持资阳市成为推动成渝“双核”人力资源相向融合的重要枢纽地。建好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两区”,支持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与成都、重庆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双向合作。积极融入成都、重庆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两地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力度,支持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力争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50家以上。支持市内职业院校做优做强,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资阳实训基地、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人才孵化输出地,力争2022年招生规模达1.5万人(其中技工院校2500人)。推动市创新创业园、弘信云创智谷资阳创新创业基地及乐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发展。引进专业人才支持资阳柠檬产业升级发展。支持成都、德阳、眉山高层次人才到资阳“中国牙谷”就业创业。创建省内优质农村劳动力转化输出地,壮大市内省级劳务培训基地,打造“资阳建工”“柠都妹子”“车院技工”“资味厨师”等劳务品牌,搭建全方位劳务协作新平台,重点面向成都、德阳、眉山及重庆等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对接成德眉资同城化“三区三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跟着产业、园区、企业、项目走,促进区域优质供给与有效需求深度对接。

——支持成都市深度对接66个产业功能区。依托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三区”,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力量,打造人力资源产业协同应用场景展示中心,强化精准服务、定制服务、体验服务。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与重点园区、产业、企业、院校线上线下对接平台。编制成德眉资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清单”和重点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清单”。定期召开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功能区发展大会,开展“赋能产业功能区、共建发展共同体”专项行动。推动在每个产业功能区配套、镶嵌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探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直接进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点对点”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园区行、企业行、校园行”活动,深化市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继续按年度编制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

——支持德阳市深度对接重大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四川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和区域院校,增强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外引内育”能力。定期发布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提升专业化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效率。聚焦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创新服务产品、应用场景,动态梳理发布人力资源“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培育拓展市场消费需求,开展“专家服务团助力装备制造智力行”活动。依托四川装备制造国际博览会,同步举办四川装备制造人力资源发展系列活动。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与装备制造双向融合”“个性化订制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秘书”等供给新模式。组织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交流活动,加大人力资源服务宣传推介力度。深化区域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市场供需精准对接。

——支持眉山市深度对接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围绕眉山市“3135”战略,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及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精细化工、医药产业等方面建立产业培训基地,为共建产业生态圈夯实基础。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需求调查,加大人力资源服务宣传推介,引导和开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人力资源市场消费需求。对接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导和支持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眉山布局设点、异地服务,满足重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依托市公共实训基地和市内职业院校,开展定单、定向式培训,大规模培养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能工巧匠”。

——支持资阳市深度对接口腔装备材料、临空经济现代产业等重点产业。强化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两区”整体联动,形成错位建设、优势互补发展态势,满足市内重点产业、企业、项目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依托“中国牙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挥“园中园”特有优势,深化与“中国牙谷科创园”的功能叠加、配套,加快构建支撑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新建“临空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打造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基地,重点服务临空经济现代产业集群。

(三)推动服务协同发展。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以成都为“核心引擎区”、德眉资为“辐射带动区”,全面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建设,促进区域人力资源供给水平整体提升。

——推动服务标准化。共同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领航行动,全面贯彻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支持各地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研究实践,尽快形成一批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按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标准、服务认证试点示范,引导企业按标准开展经营、优化服务。培育一批四川“5A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推动服务信息化。共同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统筹推进成德眉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线上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成都市牵头开发“天府招聘云”人力资源服务协同网络平台和成德眉资示范区人力资源服务在线交易平台,开发应用“市场下单、企业抢单”的线上供给新模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开发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端人才寻访、企业HCM人事管理、灵活用工、高校毕业生求职培训等新技术应用,扩大省内国内市场覆盖面。

——推动服务品质化。共同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创塑成德眉资人力资源机构知名品牌和区域特色服务品牌。联合举办大型招聘、策划推介、博览展会等重大活动。共同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监管,探索“非禁即入”“宽进严管”监管新方法。共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红黑名单”认定管理制度,实现一张“诚信服务清单”、一张“失信负面清单”管四市,强化认定结果互认。培育认定一批国家、省人力资源服务诚信示范机构和劳动关系守法诚信A级企业。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实施全方位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推动成德眉资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一各地办理流程、标准,使用统一业务经办系统,实现“一窗受理,全域办理”。支持德眉资共享成都优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联合举办“西部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智汇天府”“技能提升”“春风行动”等重大活动。

(四)推动资源协同发展。建设成德眉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体系,协同破除行政壁垒,集成产业要素资源,形成区域规模效应、集群优势。

——共享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资源。组建成德眉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市场)联盟,探索推开“共建分园、指导建园、委托管园、联合办园”等合作模式。共同构建“一极两带多点”区域高能级产业集聚新格局,强化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极核引领”作用,打造成都国家级园区与德阳市四川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与资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两大对进发展带”,推动成德眉资四市各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市场等“多支点”整体联动。共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示范区内资质互认、政策同享、平台共用等机制创新。建立成德眉资职业技能培训联盟,探索跨市域产教融合、工学一体供给新模式,优先支持德眉资技能型人才在成都就业。建立人才共引共育机制,支持成都为德阳、眉山、资阳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深化成德眉资劳务协作,扩大德阳、眉山、资阳向成都的劳务输送规模。

——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资源。推动成德眉资四市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全面开放,培育强大区域市场,构建完整内需体系。重点面向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共同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宣传推介工作,联合举办用人单位HR高管研修集训,引导和培育市场消费习惯。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导各类用人单位接受、采购人力资源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产品技术、应用场景展示中心,跨区域开展相关推介会、展示会、交易会、对接会等,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

——共享人力资源服务数据资源。推动成德眉资就业、社保、农村劳动力、流动人才档案等信息数据综合集成,形成区域人力资源“大数据库”。突破异地数据共享体制障碍,推动成德眉资相互开放人力资源数据,探索跨市域、跨行业、跨部门人力资源数据资源统筹利用机制,深化技术、数据、服务融合,实现对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开放等规范化管理。

——共享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资源。构建成德眉资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完善人力资源创新成果跨市域转移转化、实践应用协作机制。探索“研究开发主要在成都、转化应用辐射全域”新模式。支持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院”。统筹整合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创新研发平台、团队、人才和项目,加强优势互补,支持德眉资转化应用成都产业研发成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力争2022年中高端业态市场份额占比达35%左右。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制度框架下,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成德眉资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成立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筹划、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和督导检查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人社厅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作为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承担综合计划、工作调度、跟踪督导等职能。

(二)强化主体责任。成德眉资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担负抓示范区建设的主体责任。要切实发挥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社保协作人力资源协同”专项合作组职能作用,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以“清单制+责任制”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及项目落地实施。要积极争取本地党委、政府重视和同级有关部门支持,力争把示范区重点、支撑项目纳入本地相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健全区域协作工作推进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激励机制,在规划对接、资金投入、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源调配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跨市域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实施。

(三)强化政策支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面落实省推动“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集成运用本地招商、引才、稳企、财税、社保、户籍等方面现行政策,加大重点领域政策创新,抓紧研究促进协同协作、合作共赢等配套政策。在示范区内注册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跨市域开展业务同等享受当地相关支持、优惠政策。

(四)强化资金保障。各地要加大对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用好现有各项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支持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要活动实施。鼓励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参与示范区建设,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新闻连锁 

《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出炉

为深入贯彻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近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提出,打造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提升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能级的支撑性工程,是引领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工程。成德眉资四市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及“4+6”现代服务业体系等重大机遇,辩证处理各自发展与协同发展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市场主导,干支联动、示范辐射,错位互补、合作共赢,人产融合、精准匹配”原则,以推动区域、产业、服务、资源协同发展为重点,以强主体、建园区、创品牌、优业态、聚人才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共同打造辐射范围广、产业规模大、服务供给优、溢出效益好的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高地。

总体方案确定,到2020年,示范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业基本走出疫情影响,年末产业总营收力争达1430亿元左右;到2022年,示范区内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成为示范引领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标杆”,年末产业总营收力争达1730亿元左右,每年促进30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或流动,引进、培育中高端人才10万人以上。

总体方案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示范区建设要统筹推进“四个协同”。一是区域协同发展,按照“一核三地”空间格局,支持成都市创建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核心城市、德阳市打造装备制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地、眉山市成为成都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供给的重要承载地、资阳市成为推动成渝“双核”人力资源相向融合的重要枢纽地;二是产业协同发展,大力推动示范区内人力资源服务跟着产业、园区、企业、项目走,支持成都市深度对接66个产业功能区,德阳市深度对接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眉山市深度对接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资阳市深度对接口腔装备材料、临空经济现代产业等重点产业;三是服务协同发展,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以成都为“核心引擎区”、德眉资为“辐射带动区”,全面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建设,提升服务供给整体效能;四是资源协同发展,统筹整合示范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供给、市场、数据、创新资源,共同打造“一极两带多点”高能级产业集聚新格局,构建“研究开发主要在成都、转化应用辐射全域”的产业创新共同体。

总体方案要求,人社厅要牵头抓总,成德眉资四市人社局要履行主体责任。教育、商务、统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对口推动落实。成德眉资四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随后,人社厅第一时间下发推动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通知,牵头成立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特别强调,后续要建立“总体方案+年度任务清单”工作推进机制,分年度制定示范区建设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清单及具体措施办法,每半年开展一次综合督查和考核评估。同时要求,成德眉资四市人社局要加强横向协调联动,最大限度争取政策、要素、资金等支持和投入,积极谋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