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湘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对政府、企业,特别是对劳动者个人都十分重要。过去十多年,中国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世公认。 新华社 曹祎铭 摄
如今,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这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市场相应出现一些新情况。2020年1月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就业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和影响。
我认为,当前和今后分析中国的就业市场,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劳动力供给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到2018年末,7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了2600余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显示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就业市场影响的滞后效应。
同时,劳动参与率也发生一些变化。就业、失业、退出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主要指标。劳动参与率是就业者和失业者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它反映了法定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状况。
其中,16岁到24岁年龄段,被称之为青年劳动力,这个年龄段参与率一直在下降,下降原因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有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在增多,相应推迟了青年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55岁以上劳动力被称为老年劳动力,因为这个年龄段接近退休,参与率比较低。
特别是,过去十多年来,养老金水平不断上升,对中国老年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构成影响。目前,25岁到54岁这个年龄段的参与率是比较稳定的。
二是平台型就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有关新技术革命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些人很担心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传统就业本质是“雇佣”,就业是指被雇佣的人,失业是指没有被雇佣的人。传统就业,是一个企业(雇主)跟一个劳动者(雇员)签署一个合同,单个企业面对市场。现在,平台型就业,是很多人跟这个平台建立业务联系,通过平台面对市场,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增加了就业灵活性、自主性,突破了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最典型的平台就是互联网电商平台,比如说阿里巴巴,阿里自身员工在11万左右,但平台间接创造的就业超过千万,非常庞大。
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数字文化平台,就业总量也值得关注。比如直播平台有三类,一类是泛娱乐,另外一类是游戏,最后是电商。大部分平台自身员工人数不多,却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
在近一二十年,结构性矛盾是中国就业市场特别突出的一个特征。
中国就业市场群体中,大的群体是农民工和应届毕业大学生。农民工市场数量庞大,城镇就业人口总量4亿多,农民工占2.8亿人。这个数据是2018年统计的,其中初中学历及以下占72.6%、高中学历占17%、大专及以上占10.3%。显然,农民工群体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是比较低的。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接受过农业或者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32.9%,其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所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数量短缺和结构性失衡问题。
此外,应届毕业大学生也是比较典型的就业群体。中国在2000年后实行高校扩招,2000年之前基本是每年100万左右的招生规模,而2019年中国的大学生规模已达到800多万,加上留学生群体大体在50万左右,所以,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规模非常庞大,面临较大压力。
四是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这几年来,中国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大。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的就业市场遇到了三大冲击。第一个是环保冲击。“十三五”强调绿色(产业),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一刀切关停了一大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这对就业市场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也是冲击之一,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关税提高肯定对就业不利。另外就是社保,机构改革后社保要从人社征收交给税务,不少企业担心税基变化对此反应强烈,有的裁员,有的要关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是一个新的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分析显示,(地方)停工停产增多、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
此外,结构矛盾在疫情期间也有显现。由于实行管制,人员无法流动,造成有的活没人干、有的人没活干,所以就出现了新情况——员工分享或员工借调。这是一种新的灵活就业形态。外需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最近国际疫情问题非常突出,国际疫情对国内是有影响的,我们的外贸订单会受到影响。同时,疫情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也有明显影响。
不确定因素,既带来挑战,也提供机遇。不应人为夸大外部冲击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同时,此次疫情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一些挑战,也带来了一些提升的机会。
为此,转变就业观念,补齐社会保险短板,深化教育培训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提升灵活就业质量的重要任务!(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