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刚过,四川中江鼎川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一片忙碌。焊接、打磨,中江县通济镇贫困户胡占良手里的活一个接一个,额头上渗出点点汗珠。
与旁人不同,胡占良是个先天聋哑人。听不到、说不了,过去的胡占良很难找份工作。可自打2018年经唐红梅招聘来到扶贫车间里,胡占良走上了焊锡的工作岗位,一个月拿到了2000元。
“在我这扶贫车间常年打工的有23户贫困户,人均一个月都能挣到2000元。”说起建立扶贫车间的前前后后,公司负责人唐红梅摆起了龙门阵。
今年41岁的唐红梅是中江县通济镇六松村人,2002年开始经营货运业务。2009年,看到本地很多农民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小孩,不能出门挣钱,唐红梅心想,要是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用起来,就解决了大家的就业问题。
怎么做?目睹中江县大力发展电子产业,一些电子厂会把一些元器件制作由外面代工,唐红梅萌生了开电子代工厂的想法。说干就干,2010年3月,中江鼎川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成立。
可建立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只能是在外面租房子,厂里也只有30多人,竞争力不强。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积蓄,唐红梅决定扩大规模。2017年,经过通济镇政府多次协调帮助,建设厂房的土地解决了。同时,通济镇原党委书记张辉鼓励她建立中江县扶贫车间,为脱贫攻坚出份力,唐红梅欣然同意。
当年投资100多万元,一座1300多平方米厂房在六松村建成。厂房建起来了,招工却成了难题:当地众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得知消息,当地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全镇在家人员和贫困户,进行动员和技术培训。2019年,扶贫车间吸引了当地100多人前来务工。今年6月,鼎川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通过德阳市验收,被评为德阳市扶贫基地。
“在家附近打工,既能照顾老人,还能挣钱贴补家用。”贫困户林春华高兴地说,家里老人常年瘫痪在床,有了在扶贫车间的工作,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我身体不好,干活慢,每个月还是能挣到600多元。”六松村2组的贫困户唐箐英因为要照顾家里,不能到厂上班,便常常把加工的器件拿回家里做。
2016年以来,县里规范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鼓励当地企业设置“扶贫车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目前,中江县共建立认定了金辉纺织、凯达门业等就业扶贫车间10家,吸纳820余人就业,今年预计脱贫82人。(王永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