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四川内江:“三进三帮”稳就业

来源:民生周刊 发布时间:2020-05-09

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全面保障民生稳就业,各地做出了积极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江市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就业促进工作,印发了《关于成立内江市就业促进小分队的通知》,成立了由内江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就业促进小分队联络调度指挥部。 

从人社、就业、农劳、乡镇(街道)农民工服务中心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1256支市、县(市、区)、镇(街)、村(社)四级就业促进小分队。深入开展进园区帮企业解难、进农村帮农民工返岗、进社区帮群众就业“三进三帮”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切实打通了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 

进园区帮企业解难 

  当好企业“住家保姆” 

帮企业招聘用工。深入各类园区收集一二三产业企业用工需求、招聘信息;依托四川省就业创业V2.0版信息系统、内江就业“110”、内江就业“云平台”、内江交通广播102.7“帮你找工作”等线上平台,广泛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大力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协调市内企业跨区域招聘用工;组织辖区内的企业到没有疫情的乡(镇)开展院坝招聘会、微型招聘会。截至目前,已组织153户企业到村社召开院坝招聘会155场次,达成就业意愿2509人。 

帮企业融资输血。深入企业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摸清企业融资需求,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市级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截至目前,已帮助企业和个人办理贷款8758.6万元。 

帮企业读懂政策。梳理疫情期间省、市出台的以工代训补贴、线上培训补贴、稳岗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补贴、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支持企业生产复工渡难关帮扶政策和服务项目清单,制成《工作手册》,到企业上门宣讲,确保企业弄懂政策、享受政策。截至目前,已深入1200余户企业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 

帮企业申报补贴。全面当好企业“店小二”“大堂经理”,一企一策一专班,通过电话沟通、视频会议等“屏对屏”方式,指导企业填报各类补贴申报信息,帮助企业以最短时间领取补贴。让企业家安心办实体,放心搞生产。截至目前,为企业办各类补贴5561.88万元。 

进农村帮农民工返岗 

  当好农民工“贴身保安” 

引导农民工错峰返岗。对接驻外农劳工作站,收集农民工集中输入地用工需求,深入辖区非疫情村、社,采取张贴通知、村村响广播、微信群、宣传流动车等接地气的宣传载体,做好主要输入地企业用工、复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发布。预判农民工返岗时间和规模,按照“集中统一、成规模、成批量”的原则,引导农民工错峰返岗。 

组织农民工及时返岗。深入开展外出务工农民工需求调查,掌握农民工集中外出数量、地域分布、从事行业等情况;主动与卫健部门协同,实施好农民工健康申报证明服务;与交通部门协同实施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做好交通出行保障,确保农民工及时返岗。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4.89万人。 

保障农民工温暖返岗。实时跟踪主要输入地疫情变化,广泛开展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宣传讲解,及时传授疫病防护知识;组织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安全有序地将外出农民工送至岗位,确保农民工“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围绕购票、乘车、停车休息的各个环节提供温馨服务,免费提供矿泉水、湿纸巾以及方便食品,让农民工温暖返程。 

促进农民工就近择业。主动对接经信、商务、农业农村、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广泛收集适合农民工就近就业的一二三产业岗位信息,在村委会公告公示栏张贴招工海报,帮助农民工了解本地招工信息,引导未外出农民工就近择业、返乡创业,利用V2.0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登记。落实返乡创业“双联两会六送”服务制度,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已帮助48498名农民工本地就业创业。 

进社区帮群众就业 

  当好群众“就业红娘” 

摸清就业需求。以社区、小区为单位,实行分片包干,全面摸清辖区内人力资源底数、基本情况和就业服务需求。集中上报属地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录入就业V2.0信息系统,真正做到走访到户、登记到人、信息入库,实现人数清、需求清、家底清。 

引导市场就业。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宣传,营造关心、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就业创业积极性;在各个小区公示栏张贴企业招聘信息海报,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与巨腾国际等本地重点企业精准对接,开通就业扶贫直通车,点对点送劳动力上岗,让劳动力出家门、进厂门。帮助4758名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 

兜底安置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失业人员以及去产能职工、困难企业职工等人员的就业意向台账,并及时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根据对象特点、需求,积极引导,精准施策。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回访机制,了解其就业情况,协调解决其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帮助稳定就业,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截至目前,已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210人。(范方清 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