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四川泸州江阳区东南部,规划面积2万余亩,建成面积1.3万亩,是省十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基地、省首批港澳蔬菜直供试点基地。2019年2月,园区探索的蔬菜产业促乡村振兴之路,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列入全国乡村振兴案例进行推广。
西部内陆蔬菜凭什么能直供港澳?小小园区如何博得国家部委赞许?
——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紧紧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通过产业招引、扶持培育、优化环境,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为产品提质、产业增效、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产业招引,让优秀人才走进来
“曾经,村里种植的蔬菜产量低、挣钱少,村民失去了种植热情,纷纷外出打工,好多家都是关门闭户的。”董允坝村支部书记黄帮群介绍,蔬菜产业发展不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技术跟不上,品质欠佳,如何振兴蔬菜产业?她认为,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引进人才。
自2015年起,江阳区突出蔬菜特色产业,引进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浙江象山梦之龙生态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人才团队进驻董允坝,带入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温室大棚。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蔬菜创新团队等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广示范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35项,新模式14项,转化各级科研成果15项。
“你看,这就是我们园区的农业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人员在中控室里,根据采集的土壤、环境等参数,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蔬菜‘渴’了‘饿’了。”来自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的技术指导员宋学升介绍。
目前,园区已集聚农业科技人才30余名、管理人才50余名,柔性引进教授等各类专家人才20余名,成功打造外来优秀人才“领头雁”队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更是带动了村民的种植热情。
扶持培育,让本土人才强起来
“以前搞种植都是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没想到现如今院士专家都能到这里做客,现场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我学到技术后又带动周边的群众改进生产,实现增收。”泸州市翊农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家发说。
江阳区在“眼光朝上”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育盘活本土人才。先后出台《农业农村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推行“经营主体+产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增收模式,辐射带动21000户农户,累计重点培养“江阳三农之星”40名,给予资金奖补40万元,激发农村农民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园区还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模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目前,园区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人次,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36个,成功创建“江之阳”区域公共品牌,累计销售“江之阳”农产品4.2万吨,销售额达8400万元,提升农产品价值近2000万元。
优化环境,让在外人才流回来
宋小兰本来在外工作,2013年返乡探亲,亲人对她说:“现在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修建了漂亮的新农村,住在家里感觉就是住在景区里,政府政策也支持能人回乡创业,难道你就没想过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吗?”
经过一番考察,宋小兰决定回乡创业,流转了1200余亩土地发展农旅融合项目,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并带动320户家庭增收致富。
为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江阳区在园区南区核心区内建设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区双创孵化园,规划总面积300亩,现已建成200亩,将现代农业与返乡人才双创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培训、孵化、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返乡创业人士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孵化服务。近年来成功回引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等归雁人才110余名,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江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