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课题组
2019年9月,按照人社部《关于开展技能人才发展专题研究的函》要求,泸州市人社局结合本地实际,成立课题组对全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建议意见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调研材料。
一、泸州技能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技能人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紧扣建设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白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五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需要,着力加强政策制度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技工院校建设、技能竞赛开展、技能品牌打造等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意见》,推动泸州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12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27万人,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明显提升。
(一)拓展平台载体,着力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加强各类培养平台载体建设,促进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一是积极推动技工院校建设发展。落实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和职业院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鼓励更多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技工教育。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有技工院校4所,其中技师学院1所,在校生规模与年社会培训规模均维持在1万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以技师学院为龙头、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基本形成。
二是壮大职业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市场需求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师资力量培养、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成果等方面,给予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政策支持,对办学质量高的还以安排项目方式给予扶持,极大调动了队伍建设活力。截至2018年底,全市民办培训机构达到70个,年培训能力约3万人次。
三是健全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平台,推广“校中厂”、“厂中校”等联合办学模式,强化在师资力量、场地设备、工艺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泸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哈维卡(HWK)协会共建实训室和培训考试中心,引入先进的校企合作理念和模式,校企合作平台效能显著提升。
(二)健全培养体系,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广泛调动行业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促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改善院校机构办学条件。依托泸州技师学院,深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等建设项目,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依托泸州技师学院建设的泸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已获得40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办学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打造重点特色专业。围绕产业发展指导技工院校设置专业,全市技工院校主要围绕建筑、交通等开设专业。
三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针对重点发展产业,加快推广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班组课堂、名师带徒等培养方式,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定向、定岗培训,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充分对接。全市4所技工院校均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是积极完善培训政策。出台就业培训扶贫专班“请上来培训”和安排师资“送培训下乡”办法,2所技工院校开展了跨市(州)开办扶贫专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参加培训,并在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补贴,帮助脱贫奔康。健全贯穿各个技能等级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将中、高级工培训纳入补贴范围,有力调动了技术工人提升技能等级的热情。
(三)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着力优化技能人才素质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了一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大国工匠”,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以关键人才突破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建设。
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扣全市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培训项目,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出台相关项目实施办法,明确对每个新建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50万元和5万元的经费补助,对参加培训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在职职工给予每人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培训补贴。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级2个、市级6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6个、市级20个。
二是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畅通技能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努力破解技校毕业生发展通道单一的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调动了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产业层次总体居于中低端水平,经济增长正从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换档调整期”的背景,决定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一)培训体系仍有缺失。一是技工院校的基础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全市技工院校仅有4所,且招生规模不大。泸州工业技工学校受场地限制,在校生规模仅能达到1200人;泸州交通技工学校因原校址被征用,迟迟找不到新校址,已经停止招生;泸州技师学院因受学生观念影响,招生困难。由于各方面原因,部分技工院校还存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与市场需要脱节、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职业院校相比,设备设施老化,却难以得到地方财政相应的职教专项经费支持,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限制多、支持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担心一旦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就会出现“跳槽”或要求增加工资。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未能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更难用于一线职工技能培训。大量非公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培训机构,职工缺少培训平台和培训机会,现有职业培训学校规模较小、支持政策不多,只能承担实施一定的初、中级工培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没有建立衔接转换渠道,技能人才学习路径单一。
(二)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本市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大,客观上对职工技能等级要求不高,对联合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培养技能人才欠缺积极性。大量企业重装备、轻技能,重使用、轻培养,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职工两头热,企业中间冷”,企业主体培养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按照普通教育模式“关起门”来搞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生产实际脱节。现行政策缺少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支持,企业及其内部职工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对与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教学合作有一定抵触。
(三)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总的看只有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一途,发展至高级技师就会碰到职业的“天花板”,再无继续发展空间。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等其它人才队伍之间缺乏衔接贯穿通道,难以根据职业发展及市场需要在不同人才队伍之间进行自由转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公务员招考、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聘,往往将大专或本科学历作为报考条件,技能人才因为没有学历提升通道常常被拒之门外。
三、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从中职、高职到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院校教育体系,健全从初、中、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同步满足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历和技能水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衔接沟通渠道,推动技能人才在不同学习路径间自由切换。
(二)推动建立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主体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与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共商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内容及其组织实施模式,推动生产链与教育链实现真正融合。
(三)多渠道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政府建立制度化经费保障机制,行业企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推动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培养“双师型”教师或“一体化课程”教师、发展重点特色专业,加快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引导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设置和调整专业,吸纳企业技能人才参与编写课程教材,推动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充分对接。
(四)拓宽技能人才的流动转换渠道。支持技能人才根据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在不同的人才队伍之间、在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在不同类别的岗位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拓宽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空间,实现与其它人才队伍同步协调发展。
(作 者:周毅 黄烈超 马小林 罗鹏 陈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