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出全面部署。
7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在“钱、地、人”三个方面打出“组合拳”,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组合拳”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瓶颈
余欣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总体上看,乡村产业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他说,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将在“钱、地、人”三个方面打出“组合拳”——
在“钱”的方面,一方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初步测算,这项措施将会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县域贷款余额。”他说。
在“地”的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在“人”的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如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
以乡村产业发展解决“空心村”问题
针对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空心村”问题,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这个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乡村没有产业。”曾衍德说,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
他表示,解决好“空心村”问题,根本的还是发展乡村产业。
首先,要把产业更多留在乡村。过去都是农村搞种养业,城市搞加工流通,农民拿不到多少收益。根据指导意见,要突出优势特色,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这些都是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要尽量把这些留在农村。
同时,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目前,一些青壮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了,因为乡村的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岗位较少。指导意见提出,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这就是要把更多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此外,要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目前,一些乡村产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增值收益留给农民的不多,这些状况需要改变。“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不但有业就、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他说。
鼓励和支持更多工商资本投入乡村
曾衍德介绍,目前工商资本每年投入乡村产业的投资都在万亿元以上。今后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资本投入乡村。
他表示,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重点做到“三多”:
多办一些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产业。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要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只有这样,工商资本在乡村才能立住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支持。
多办一些产业链条长的产业。要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特别是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产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
多办一些带动贫困户的产业。要引导工商资本到贫困地区或其他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裕起来。(高敬 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