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扫描微信,随时获得最新资讯

就业在身边 脱贫不再难

来源:人力资源报网 发布时间:2019-07-02

近年来,大竹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的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创新“双靠近三融合”就业扶贫模式,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效解决了“一步住进新房子,难以过上好日子”的瓶颈问题,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2018年,大竹县“双靠近三融合”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搬迁就业两不误

6月3日上午,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的平均气温达到33℃,但这酷暑的气温并没有阻碍温秀菊和刘绍贵老俩口每天按时打扫九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热情。刘绍贵在前面拉着推车,老伴在后面扶着车上的打扫工具,看到哪里有垃圾便停下车来,左手拿着铲子,右手拿着扫帚,一丝不苟地打扫着安置点每个角落。

“我们是前年从月华镇河心村搬过来的,家里就我们老俩口,没搬过来之前就只有在屋里种点菜什么的,也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现在好了,不但有楼房住,还给我们在安置点提供了保洁岗位,每个月还有工资,开心得很。”刘绍贵一边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兴奋地说。“之前是我家老头子在打扫安置点的卫生,我就每天帮着他一起打扫,今年他满六十岁,到了领社保的年龄,村上就把这个岗位换给了我,现在就是他每天帮着我一起打扫小区的卫生,两个人一起还是和原来一样,打扫起来也轻松。”温秀菊一边看着老伴,一边补充道。“我们镇针对部分贫困劳动者就业能力不强、收入不稳定、就业困难等情况,进一步加大了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助有就业愿望和一定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将就业岗位安排到家门口,力促贫困劳动者脱贫增收。”月华镇镇长曾帼令如是说。

据了解,为开发岗位,“兜”底安置,真正实现“哪里就业困难人员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送到哪”。大竹县首先进行“滴管”式选拔,精准确定人员。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人选由村(社区)根据实际需求负责落实,并根据具体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岗位从业人员由各村(居)民委员会根据本人申请、个人情况、脱贫计划及岗位类别等综合情况,本着精准、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确定的扶贫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是精准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劳动者,并能胜任相应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出就业补助资金的精准扶贫作用。

其次,进行“渗透”式覆盖,合理适度倾斜。以全县建档立卡的农村零就业家庭贫困劳动者为重点,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发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文明劝导、场镇管理、保洁保绿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并发放500元/人/月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对确因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生活特别困难的大龄、残疾等贫困家庭劳动者实行托底安置。岗位名额适度向计划退出贫困村倾斜,在当年计划退出的贫困村各开发12个岗位,在非贫困村各开发2个岗位。2018年,全县共计开发1085个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确保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最后,进行“高压”式督查,强化动态监管。围绕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是否精准、工作是否到位、补贴发放是否及时规范、人员调整是否及时等方面,动态开展对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情况的督查、监管工作。2018年,组织各乡镇(街道)对扶贫公益性岗位工作自查1次,县人社局共抽调3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13个督查组,对全县51个乡镇(街道)分13个片区全覆盖开展专项督查工作2次,确保了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精准有效发挥“兜底”作用。

  扶贫车间把工务

下午两点,有人从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步行来到位于附近的东柳醪糟公司的就业扶贫车间,全部路程仅耗费了10分钟时间,如同从职工宿舍直接走到公司,上下班都十分便捷。“我主要是在灌装车间做醪糟灌装,来之前还是培训了挺长时间,我记得培训的那个时候每天还有50块钱的补贴。现在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10多分钟就走到了,下午五点半下班,一年差不多还能拿得到3万多元钱,空余的时间还能再去种种地,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九银村的贫困户谢俊容告诉他人。

一直以来,大竹县坚持“以产带迁、以迁兴业”理念,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有效推动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协同发展”。同时,坚持“五靠”“五进”“五不选”原则,让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安置方式。“五靠”即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五进”即搬迁群众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安居;“五不选”即有地灾隐患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不仅如此,大竹县着眼挪穷窝与换穷业、安居与乐业、搬迁与脱贫“三个并重”,因地施策采取“点”镇、“点”园、“点”业“三融合”举措,推动搬迁群众由“靠土地吃饭”向“靠就业增收”转变。近年来,全县建设的安置点靠场镇服务业17个,靠经开区工业4个,靠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特色产业25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722人,实现县外输出就业4728人,县内就近就业1781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748人,产业带动就业5364人。就近就业贫困群众月均收入1400元。

“我们企业作为‘全国十大就业扶贫典型企业’,深入实施三产叠加发展,肩负起了‘一个企业,撑起一大产业’的使命担当,践行了‘一个产业,带动万人就业’的社会责任,以‘企业帮村、委员帮户’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就业扶贫,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了‘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的扶贫目标。”东柳醪糟公司董事长唐祥华说道。

据了解,四川东柳醪糟公司在大竹县22个乡镇80个村建立了优质糯稻生产基地15万亩,带动3万户农户、近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其中,贫困群众就有3506户共10817人。糯稻产业既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又为醪糟深加工提供了优质糯米资源。同时,该公司积极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开发第三产业,投资扩建的糯米粉、醪糟生产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68人实现就近就业;打造的东柳醪糟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引导贫困户开办农家乐6家、家庭旅馆10家、醪糟等土特产旅游商品门市5家,直接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21户、70多人从事服务业实现增收。

除此之外,大竹县还依托361°集团鞋服公司、川环橡胶、越洋电子、西部鞋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工业型“扶贫车间”7个,依托庙坝寨峰桃源、杨家太极岛、黄滩牡丹花地等农业观光产业,建立农旅型“扶贫车间”9个,依托益寿黑花生、林萍核桃、石河香椿等农业合作社,建立农业型“扶贫车间”15个,依托发兴玩具、团坝吊瓜子等小微企业,建设作坊型“扶贫车间”6个,将就业岗位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贫困群众“放下锄头、穿上厂服”。

  增收脱贫能致富

“大竹县作为四川省定贫困县,贫困人口87413人,涉及45个乡镇、70个贫困村,就业扶贫工作覆盖广、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我局按照全县22个扶贫专项的要求,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以就业精准扶贫为主攻方向,积极实施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计划,就业扶贫工作积极应对挑战并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完成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49370人次,累计开发3218个公益性岗位对特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兜底安置,确保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在就业扶贫的工作中,没有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大竹县人社局局长黄远才说。

谈及未来工作安排,黄远才表示,我们将持续推进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示范村三大建设,继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难题。同时,依托就业扶贫车间的积极带动效应,将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的,深掘符合农村贫困劳动力自身特点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贫困劳动力走上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道路。